赶悟空走的时候,菩提祖师心里是很难过的,所以他破天荒地说了很多话。这些话,看上去是在责怪他。实际上,责之越深,爱之越切。 菩提祖师当时对悟空说:“悟空,过来!我问你弄甚么精神,变甚么松树?这个工夫,可好在人前卖弄?假如你见别人有,不要求他?别人见你有,必然求你。你若畏祸,却要传他;若不传他,必然加害:你之性命又不可保。” 这么说完,就要赶悟空走。并叮嘱:“你这去,定生不良。凭你怎么惹祸行凶,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。你说出半个字来,我就知之,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,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,教你万劫不得翻身!” 就这样,师徒缘尽,悟空挥泪而去。 现在的人很难理解过去的这种师徒关系,以为菩提祖师赶他走,还不许他说出师承,实在是太狠心了。 但是,按大宋对古代人文的考据,真正的师徒关系,其实正是这样的。 按一般人的理解,师父教会了徒弟那么多的本领,应该希望徒弟报答他,为他效劳。其实,师父在教会他之后,反而希望他不要报答自己、反而希望他不要为自己效劳,这才是至深的爱。 就好像亲生的父母,真正挚爱孩子的话,只想着要孩子好,绝不会想着要让孩子报答他们。 过去的师父,之所以会有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的崇高荣誉,就是因为他像亲生父母那样真爱徒弟,不求回报。 同时,师父对徒弟,会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:只要你成材,其它都不重要。 师父对徒弟唯一的要求、唯一的希望,是他能够学会教给他的本领,是他能够成材。 这才是师父对徒弟的正确态度。师父最希望徒弟做什么?就是希望徒弟成材,学到自己的本事后自立。 学会师父的本领后自立,这才是好徒弟;只希望徒弟学会本领,像师父一样自立,这才是好师父、真师父。不然,岂不是真成了父亲了。师父师父,毕竟师在前,父在后。师的本能,就是让弟子成材、自立自强。 孙悟空在学到道术以后,心灵福至,是能感受到师父对他的这份感情的。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”,对师父的感情,也同样的深沉。 被师父赶走,他十分痛苦,几次落泪,几次痛哭。此后,他一直遵循师父的临别叮嘱,从不提起师父的名头。既然在最得意的花果山称王的时候,在最失意的被关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锻烧的时候,他都不吐露师父半个字。 在取经途中,每每打不过妖怪时,他可以救助于所有的神仙菩萨,就是绝对不去求助自己的师父菩提祖师。
|